瓯海招商引资
瓯海区 - 基本概况青山 绿水 湿地瓯海生态环境得天独厚,旅游资源丰富。西南部有崎云山、大罗山,悬崖叠嶂,银瀑碧潭,茂林修竹,别有洞天。境内水网密布,河泊纵横,有温瑞塘河和戍浦江两大水系,山区水力资源丰富。西部有泽雅省级风景名胜区、省级森林公园,中部有三垟湿地、大罗山生态保护区、茶山省级森林公园和温州乐园,南部有仙岩省级风景名胜区,景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%以上。古镇 新城 侨乡瓯海自古工农业发达,商贸兴旺,瞿溪、梧田等百年古镇,如今风韵犹在。瓯海又是规划中温州新都市区的核心地带,城市中心区已开工兴建,不久的将来,在娄桥、新桥等地将兴起一座现代化新城。瓯海还是著名侨乡,侨民在丽岙、茶山等地最为集中,有5万多侨胞分布在世界51个国家和地区,成为瓯海连接世界的纽带。改革 开放 热土瓯海人民富于改革、进取意识,中国第一个包产到户的“燎原社”就诞生在瓯海郭溪镇。温州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也诞生在这里,强强集团的组建是新时期温州企业体制创新的典范。瓯海外向型经济发达,出口产品以鞋类、眼镜、服装、五金配件、汽摩配、锁具等为主。2006年全区外贸出口总额8.33亿美元,2007年1-6月份,外贸出口总额4.33亿美元,同比增长19%。居家 创业 乐园打造“一城四区”、构建和谐瓯海。瓯海将以瓯海城市中心区和温州新火车站站前区为龙头,融合两大区块,近期建成面积25平方公里、人口25万的新城框架。同时,依托区位优势、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,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,全力打造科技轻工区、现代商贸区、都市休闲区和新兴文教区,使瓯海成为宜商、宜居、宜游、宜创业的现代化新城区。瓯海区 - 地理位置 瓯海地理位置优越,交通便利发达。温州机场、温州港、温金铁路客运站等交通枢纽紧邻辖区而设,金丽温、甬台温高速公路和104国道贯穿全境,瓯海大道、梧埏大道等城市干道与老城区交通网络相连。近几年来,瓯海区再造优势,相继组织实施了一大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,进一步完善电力、通讯、供排水等基础设施,为温州城市的拓展和大都市框架的构建奠定了基础。近年来,瓯海交通、市政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,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。全区城区道路总里程307.243公里,总面积442.55万平方米。104国道、南塘大道、高桐公路贯通南北,瓯海大道、西山西路、温瞿公路横跨东西,金丽温、甬台温高速公路和金温、甬台温、温福铁路穿境而过。全区251个行政村都通上了水泥路。瓯海区瓯海区 - 自然地理 瓯海区北靠瓯江,处于温州市瓯海城乡建设区的东、南、西部,环绕鹿城、龙湾两区。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,南亢北卑。陆地占93.33%,水域占6.67%。林业用地面积37.6万亩,耕地面积12万亩。是未来温州城市“南连西拓”的重要腹地。鸥海境内有温瑞塘河和汇昌湖两大水系,大小河流152条,主河道17.27公里,主干支流36.09公里,一般支流345.14公里,河床宽度15至100米不等,水深1.5米至6米之间,于吴淞高程5.0米时,河道蓄水总量达6500万立方米。温瑞塘河位于瓯江以南、飞云江以北的温瑞平原,是我市境内十分重要的河道水系,分属于鹿城、瓯海、龙湾、瑞安等“三区一市”管辖。水源主要来自瞿溪、雄溪、郭溪(通称三溪)以及大罗山和集云山的山涧溪流,整个流域面积740平方公里,水面面积22平方公里,灌溉面积48.2万亩,多年平均降雨量1694.8毫米,年径流量9.13亿立方米。水系河网总长度1178.4公里,在吴淞高程5米时,相应蓄水量6500万立方米。温瑞塘河自东晋时期由人工开凿,经唐大和、会昌年间大规模疏浚,后在南宋淳熙14年由知州沈枢组织修筑,形成“八十里荷塘”,是温州山水城市特征的重要标志。温瑞塘河主河道古称南塘河,明清称七铺塘河,北起鹿城区小南门跃进桥,向南流经梧埏、白象、帆游、河口塘、塘下、莘塍、九里,再向西至瑞安市城关东门白岩桥,全长33.85公里,正常水位时河面一般宽度为50米,最宽处200多米,最窄处仅13米。温瑞塘河纵横交错的水系河道,对我市的防洪、排涝、供水、航运、灌溉、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,特别是温瑞平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,被温州人民称为“母亲河”。瓯海区 - 气候环境 鸥海区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域,全年四季分明,雨量充沛,多年平均降雨量1700mm,年总降水量达11.56亿立方米,蒸发量3.64亿立方米,无霜期276天。瓯海区 - 文化教育瓯海区区现有中小学幼儿园222所,教职工6735人,在校学生10.7万人,小学入学率100%,初中入学率99.5%。瓯海为省级教育强区,建成省市级“教育强镇”11个,省市级重点示范学校29所,其中瓯海中学为省一级重点中学,瓯海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。温州高教园区、温州中学分别坐落于瓯海茶山街道和梧田街道。全区人才总量2.66万人,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000余人。建有科技培训中心。 全区有公共图书馆1个,文化馆1个,文博馆1个,文化站13个。屏纸制造工艺、彩石镶嵌石雕等2项民族民间艺术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。黄坑村、水碓坑村被公布为全省历史文化名村。电视和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7%、99%,有线电视用户达到7.7万户。瓯海还是国家级科技工作先进区、省级文明城区、省级“平安区”、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、省级双拥模范城。瓯海区 - 医疗卫生 全区有各类医疗机构289个,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681人,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2人,每万人拥有床位数11.2张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2.24万人,参合率87.8%。地处梧田街道的温州附一医新院正在建设。瓯海区 - 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经济2002年鸥海区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9.4亿元,实现农业增加值2.51亿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6590元。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。农业结构继续朝市场化的需求进行调整。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。全面实施“强龙工程”,培育了30家龙头企业,产业化龙头不断做大,组建了14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,一批龙头企业依托中介组织,大力发展订单生产,建立了贸工农一体化的产销方式。农业优势产业逐步形成。初步形成了花卉、蔬菜、畜牧、果茶、休闲观光农业等五大主导产业。830亩的温州花卉大世界项目建设方兴未艾,食草动物养殖成为山区农业的一大特色。“四大名早茶”占据半壁江山,2003年被命名为“中国杨梅之乡”、“中国瓯柑之乡”,休闲观光农业迅速兴起。 农产品质量和名牌战略深入实施。农产品的质量、安全、名牌意识普遍得到重视,3个农产品(商标)获市名牌产品或知名商标称号,4个农产品获省级博览会金奖,1个农产品获国际评比银奖。农业生产发展环境不断改善。加强了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和小流域治理,全面实施温瑞塘河综合整治。建成市农业高新示范园区等各类园区29个,实施林业“四大”绿化工程,使“森林进城,园林下乡”,全区森林覆盖率51.4%,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。大力开发森林公园和保护三垟湿地等自然资源,努力打造山川秀美、生态和谐的绿色瓯海。工业产业经济全区有工业企业10619家,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42家,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53家,国家免检产品4只,省市名牌产品32只,省市著名、知名商标24只。拥有中国锁都、中国鞋都、中国眼镜生产基地等“国”字号特色产业基地和外贸工业园、旅游品工业园等特色园区。形成了以鞋革、服装、眼镜、锁具、烟具、汽摩配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。 瓯海经济属典型的“温州模式”,有各类经济活动单位5.2万家,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95%以上。全区现有工业企业13400多家,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70家,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52家,森马集团、金州集团、中城集团、东瓯集团等4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,中立集团、强强集团、温州市通用锁具有限公司、温州市天宇锁业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获得“中国十大锁王”称号;拥有7个中国名牌、中国驰名商标,14个国家免检产品,26个省名牌、著名商标,57个市名牌、知名商标;拥有中国锁都、中国眼镜生产基地等“国”字号特色产业基地和总部经济园、旅游品工业园等特色园区,形成了眼镜、锁具、鞋革、服装、汽摩配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。各级高新技术企业43家,其中国家级2家、省级21家、市级14家。建成了温州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和茶山杨梅精品园、丽岙花卉中心、三江瓯柑精品园、泽雅高山蔬菜基地、郭溪无公害稻米基地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。31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年产值11.06亿元,“大好大”、“一鸣”成为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。人均耕地面积0.29亩,粮食总产量达到2.36万吨。商贸业产业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10.58亿元,其中地方税收4.73亿元。共有12家金融机构,可办理国内外一切资金往来业务。2003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05.38亿元。现有各类商业经营网点10857个,从业人员21438人,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.58亿元。市场交易活跃,33个商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32.73亿元。外贸出口总额3.8亿美元,合同利用外资4333万美元,实际利用外资1839万美元。商贸业方面,境内建有浙江皮革市场、浙南粮食批发市场、温州家具市场、温州装饰材料市场、温州汽车城、温州禽蛋市场、瓯海货运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,在建的有温州大西洋购物中心、潘桥现代物流园区等特色市场。
招商热线:400-116-9096